[导读]
进入 2012年,一系列推进进位赶超的正能量加速在宜春聚集:
首个电动汽车生产商落户了———河北御捷车业有限公司总投资 10亿元、年产 5万辆低速电动汽车项目填补了宜春国家锂电新能源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内尚无纯锂电动汽车生产项目的空白;
过百亿元的投资项目开工了———汉能控股集团投资 135亿元的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项目将进一步提升宜春新能源产业化水平;
全球最大的输液专业制造企业投产了———江西佑美科技有限公司从开工到投产仅 10个月,产品目前已通过欧盟CE认证,预计今年可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亿元,上交税金 8000万元;
世界上装机容量最大的洪屏抽水蓄能电站工程已进入全面建设阶段,建成后将成为江西电网的“蓄电池”、“应急电源”,将为宜春乃至整个江西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明月山机场、沪昆高铁、昌铜高速等交通项目正加速推进,明年上半年均将陆续投入使用,宜春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交通条件将进一步显现出来;
……
在这些正能量汇集的同时,一批统计数字更是令人振奋:今年 1至 7月,全市财政总收入达到119.9亿元,同比增长 39.6%,增幅全省第一;其中地方财政收入 81.2亿元,同比增长139.8%,增幅全省第一;外贸出口总额 8.8亿美元,同比增长139.8%,增幅全省第一;引进省外 5000万元以上项目118个,数量全省第一;工业用电量 46.97亿度,总量全省第一。
数字见证速度,数字见证辉煌。
“五个全省第一”,折射出宜春从 2008年以来迈向“全省第一方阵”,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清晰轨迹和脉络,彰显出宜春日趋强大的综合实力和后发优势!
从产业结构调整到经济结构优化,赶超式发展背后彰显着“好”字当先“快”字当头的科学发展理念
2008年金秋的一天,省委书记苏荣欣然赴宜春调研,在和宜春干部群众座谈时满怀希冀地提出“宜春要尽快提高经济总量占全省比重”。
如何破题?一场以“解放思想求突破、科学发展促赶超”为主题的教育实践活动迅速在宜春展开,全市上下开展了积极而热烈的讨论———
宜春产业层次低下、企业生产技术水平低、区域产业布局失衡;
宜春项目科技含量低、带动能力弱、产业规模小;
宜春三产结构不合理,工业带动力差、农业发展水平低、服务业档次不高……
找问题、寻对策———调优经济和产业结构是关键中的关键。
站在科学发展的潮头浪尖,新一届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将坐标重新设定:大力实施“止后移、争进位、站前列”的赶超发展战略,紧紧围绕“亚洲锂都、宜居城市、森林宜春、月亮之都”的发展定位,通过技术创新、产业转型,积极抢占未来经济竞争的制高点,加快培植高新技术产业,淘汰高投入、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益产业,抑制过剩产业,大力发展低能耗、低污染、高效益的战略型新兴产业,带动就业、降低能耗、增加税收,加快科学发展的步伐。
4年来,全市共引进 5000万元以上项目 527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有208个,连续 4年列全省第一,实际进资总量居全省第四;工业固定资产投资达 1649.7亿元,占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 71.25%,相当于前 5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 2倍;全市高新技术产业项目增至134个,高新技术企业由 3家增至 35家,占全省比重由 4.9%提高到 10.6%;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省比重由 7.05%提高到 8.1%;
在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农业现代化进程也进一步加速。目前,全市初步形成了粮食、竹木、家禽、中药材、油茶、生猪、肉牛、苎麻、果业、有机农业十大特色优势产业;全市共有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21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 1642家,其中省级示范社 65家。4年来,全市有机基地面积达 18.17万亩、富硒基地面积22.32万亩,有机富硒产业总产值达 53.7亿元;通过无公害、绿色、有机认证的农产品分别达105个、85个、72个。
服务业发展方兴未艾。2011年服务业实现增加值 255.19亿元,比 2007年增长了近 4倍。其中,服务业实现税收60.58亿元,占税收总收入达到 45.77%,成为财政增收的重要力量。2011年接待游客总人数突破 10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 86.5亿元,是 2007年的 3倍多。到2011年,我市三次产业结构从 4年前的 22.2:50.3:27.5调整为17.16: 59.17:23.67,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 6.34%、72.8%和 20.87%,全市实现生产总值突破千亿元大关。
经济结构的优化带来发展的高速度:从 2008年到 2011年的 4年间,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 13.5%,高出全省 0.5个百分点;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 31.2%,高出全省 5.8个百分点;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 34.3%,高出全省 6.1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 21%,高出全省 1.2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 36.5%,高出全省 5.2个百分点;外贸出口年均增长 47.7%,高出全省 6.2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 14.1%,高出全省 0.2个百分点。
宜春发展引来外界的瞩目:4年间,先后有近百批次的外地党政代表团来我市参观考察;全省100多个单项或者部门会议在宜春召开,其中包括全省工业流动现场会等重要的现场会议。
从大项目、高新技术项目的云集到特色产业、块状经济的壮大,高质量的发展依托的是具有强有力后发优势的产业基础
今年,随着欧盟债务危机的蔓延,国内乃至我省经济也受到一定的冲击,但令人惊讶的是宜春经济受影响的程度微乎其微!
今年 1至 7月,全市 752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 243.17亿元,同比增长 16.1%,列全省第 2位;实现主营业务收入946.75亿元,同比增长 19.5%,列全省第 2位;实现税收总额 112.37亿元,同比增长 20.2%,列全省第 2位;其中,实现利润 71.75亿元,列全省第 2位。
尤其是从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外贸指数来看,上半年,全市进出口贸易总额比去年同期增长170%,光万载一个县半年外贸额就突破 1亿美元。
其实,在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时宜春就曾接受过类似的考验。
那时,上百家企业出现了招工难、资金难、市场销售难等情况,面临停产或倒闭的窘境。市委、市政府紧急派出调研组对中心城区以及全市工业企业进行摸底调查,并及时打出了一整套的“组合拳”:降低税收、减免费用、帮助招工、鼓励转产、支持创新……同时,通过积极深挖内需,激发房地产业,保持投资和消费的持续增长,最终收到了积极而有效的成果。
江西省社会科学院院长、首席研究员汪玉奇在亲赴宜春调研后曾撰文《宜春经验的启示》在《江西日报》发表指出:宜春在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在于,转变发展方式,走出县域经济发展的新路子;抢抓机遇,积极融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
不同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宜春不再仅仅依托各地自然资源发展县域经济,而是跳出区域区位、充分利用园区平台、依托高新技术融入、推进项目建设谋求持续发展。
如今,宜春中心城区的国家级锂电新能源产业化基地、奉新的中国新兴纺织产业基地、高安的中国建筑陶瓷产业基地等一个个既有特色、充满活力的国家级产业基地和 10个省级产业基地在宜春各地崛起壮大。
抓特色产业、育块状经济,使得发展趋于均衡,也使县域经济成为赶超发展的主动力。 2011年,有 6个县(市、区)财政总收入过10亿元,占全省的 1/7强。其中丰城超 33.98亿元,居“全国百强县”第 97位、比上年前移 2位,并首次挺进“中部十强县”;樟树超 20亿元,继续跻身“全省十强”;高安超 15亿元。值得一提的是,市本级(含袁州区)去年完成财政总收入 31.5亿元,4年年均增长37.3%,高出全市平均水平 6.1个百分点,照此势头,今年市本级财政总收入有望超过丰城,成为最大增长极。
如今的宜春大地,大项目、高新技术项目云集。今年上半年,全市亿元以上项目有 208个,高新技术产业项目 134个,聚集了富士康、宏宇能源、河北御捷、汉能集团、奥其斯科技、兴发铝业等一大批重大工业项目。
与 2008年相比,2011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占全省比重由 4.9%提高到 10.6%;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省比重由 7.05%提高到 8.1%。特别是生物医药产业 2011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和利税总额分别达165.6亿元和 16.1亿元,规模超过全省的 1/4。
高质量的发展让所有人都看到了希望,让企业家也充满了信心。据中国人民银行宜春市中心支行的统计报表显示:今年 8月底,我市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突破700亿元,达 702.5亿元,较年初增加 106.2亿元,贷款增加额创历史同期新高,其中,宏宇新能源、宜春重工等重点项目获银行信贷支持 22.3亿元,锂电新能源企业获贷 2.1亿元,这表明实体经济对宏观经济形势的信心比较充足,发展经济的意愿强烈。
从繁花似锦的城市到硕果飘香的农村,和谐发展的“幸福宜春”处处诠释着百姓幸福指数的提高
一切为了人民幸福!经济发展决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不能降低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在这种理念下,宜春积极融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主动将全市 10县(市、区)都纳入战略调整的蓝图,并详细制定出台了《关于策应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推动宜春赶超发展绿色崛起的意见》,树立了“发展低碳产业、建设低碳城市、倡导低碳生活、培育低碳文化”的发展理念,全面实施了“高新技术产业振兴工程、服务业升级工程、高效生态农业扩张工程、生态建设决战工程、‘低碳城市’建设工程、基础设施对接工程”,力争使宜春成为全省生态建设的示范区、低碳经济和低碳产业的崛起区、宜居城市建设的先行区,辐射鄱阳湖城市群和江浙沪、长株潭地区的旅游休闲后花园。
同时,宜春严把项目准入关,坚持做到环评先行,谢绝高污染、高排放项目;同时,积极推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淘汰产能落后企业。据统计,全市已淘汰落后产能企业26家,关闭中小企业 29家,共淘汰水泥、皮革、造纸、焦炭、炼钢、玻璃、化工产品等落后产能总计 300余万吨。然而,包括交通设施、现代农业、新型工业、文化旅游、商贸物流等八大类别的 32个符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重大项目却得以相继上马……
宜春高质量、加速度的发展付出的并不是高污染和高耗能。2011年,我市单位
GDP能耗同比下降了 3.12%,森林覆盖率提高到 56.97%,以第一名的成绩荣获“江西省生态园林城市”的称号,并蝉联“中国休闲城市”和“最佳休闲养生城市”称号;城市污水处理厂全面投入使用,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 100%。
发展的阳光同时惠及了民生。
4年来,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从 11944元增长到16431.44元;在农村劳动力务工收入持续增加等有利因素的带动下,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大幅增长,全市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达6981.23元。
4年来,我市民生工程快速推进,民生支出占每年财政总支出的 70%以上,发放小额担保贷款达到 15亿元,解决困难群体“4050”人员就业 5万余人,“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率达 100%,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覆盖率达到 80%,高出全省 3个百分点。
4年来,全市共投入资金 103亿元,新建保障房小区70个、保障房 9.61万套,受惠群众超过 10万人;农村公路通车里程增加了 1200多公里,等级公路里程增加了近3000公里;
4年来,我市卫生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成为全省首个“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市”;4年来,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文化事业欣欣向荣,体育事业不断发展,科技事业成绩斐然,教育事业蒸蒸日上……
4年来,我市党政机关、服务部门积极开展主题思想教育活动,深入一线解决问题、促进和谐、推动发展,使得“幸福宜春”理念深入人心,广大人民群众向往幸福、追求幸福的良好夙愿得到充分表达和实践!
触手可及的发展,随处可见的活力,张弛有序的空间。从“十一五”驶入“十二五”的轨道,宜春经济社会搭上疾行的列车,如一支急行军的队伍,以百倍的信心和勇气,向着“全省第一方阵”,快步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