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吉安的古色在哪里?
请看那数以千计的古村落,那穿越千年的古民居。
千百年来,吉安人民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用他们的智慧和勤劳创造了博大精深、独具特色的庐陵文化。这是吉安之魂,是490万吉安人民的根。
新农村建设,带着现代文明的气息向古村落(遗址)保护走来。如何正确处理好古村落(遗址)保护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使优秀的区域文化特色得以保住和传扬?摒弃盲目追“新”的做法,吉安坚持规划先行、保护为重,做到适度开发利用与修缮保护永续相结合,将古村(镇)保护纳入到旅游开发与美丽乡村建设的大格局中,努力探索一条科学的保护和传承之路。
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发展,让深厚的民俗文化积淀仍然按照它自己的方式生息繁衍
新闻点击:飞檐翘角层层叠叠、错落有致,古街高低起伏、蜿蜒曲折,雕刻图案栩栩如生、精美考究……吉水县金滩镇燕坊古村,被称为“具有明显商业特征的庐陵民居博物馆”。赣商,史称“江右商帮”。燕坊留存着当年赣商大兴土木留下来的100多栋古建筑,每栋每排建筑风格不一,造型各异。在这里,我们能够找回古村商人闻名长江两岸的极盛之时。
在新农村建设中,该村积极争取上级资金,坚持修旧如旧原则对古建筑进行修缮,成立了环境保护领导小组,建立了一整套管理制度,全面保护和管理村内的古樟树、古建筑等,并完善交通等基础设施,提高村民的生活质量。根据部分群众建房意愿强烈的实际,该村在古村外规划新地,设计与古村风格相协调的民居,尽可能保持古村的“原生态”,使环境更加整洁清新。同时,通过举办旅游文化节等多种形式宣传、引导,引进旅游商规范经营管理,使燕坊古村成为吉水献给世人的一块文化瑰宝。如今,前来燕坊探寻文化密码,感受古村风韵的游客越来越多。
新闻解读:古村落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体,有自己的外形和内核,有自己的精神和灵魂,是现代人无法更改也无法超越的。惟有历史地传承、有机地融汇,既注重对古村落(遗址)的活态传承,又防止过度的开发,深厚的民俗文化积淀才能按照它自己的方式生息繁衍。
在2800年的发展历程中,吉安形成了数以千计的古村,燕坊是其中代表之一。全市的古村落90%属清代以前兴建。面对众多古建筑亟待抢修、修复的现状,继承和发扬优秀的地方历史文化传统是吉安人应有的文化责任和担当。新农村建设为古村落保护与发展提供了条件。在保持原有历史风貌、明确古村落发展限制要求、明确生态环境保护要求的前提下,向上争取资金,推进对“开天窗”建房、沿路建房、占耕地建房等现象的治理,对生态环境的美化和提升,等等,为古村落的保护与开发创造出更加有利的环境,使生活在古村落中的群众改善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使深厚的民俗文化有了最佳传承人和创造者。
规划先行,尊重历史,将古村落(遗址)蕴含的文化密码转化为美丽乡村的特色基因
新闻点击:吉州窑创烧于晚唐,兴盛于南北两宋,衰于元末。位于吉安县境内的吉州窑,以黑釉瓷产品著称,其“木叶天目”和“剪纸贴花天目”饮誉中外,是我国目前保存完好的古名窑遗址之一,也是世界上已知现存最大的古窑包遗址群。
在保护和开发这座千年古窑遗址工作中,当地成立了吉州窑保护工程总指挥部,本着高度的文化自觉,以历史的情怀、超前的眼光、长远的规划、持之以恒的决心,以建设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国家级考古遗址公园、国家4A级景区、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为目标,结合实际,因地制宜,能保留的坚决保留,能还原的尽量还原,全面规划设计了吉州窑遗址博物馆、文化广场、吉州窑遗址公园、宋街环境整治、新圩镇建设、古船博物馆、清代古街——永和街、欧阳监丞寺、桥头古村等多个建设项目。这里,将成为赣中历史文化名镇名窑游览区,交相辉映的庐陵文化、陶瓷文化、古镇文化是流淌其间的不朽诗歌。
新闻解读:古村落(遗址)承载着特定地域厚重的历史,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对古村落的保护、建设和开发一定要按规律办事。将庐陵古村镇的文化研究与历史、现实价值、规划保护研究相结合,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对待保护工作,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中,突出古村落、自然环境的保护与规划的整体性,古村落(遗址)所蕴含的文化密码才能够得到很好地释放。
将城市的规划理念适时导入美丽乡村建设,吉安科学划定核心保护区、建设控制区和风貌协调区等保护层次,积极组织实施保护区内古建筑、古街区的维护与修复,对古村落的文物建筑和历史风貌实施最低干预原则,利用现有的传统建筑加以适当改造,基于庐陵建筑的独特价值和审美要求,坚持修旧如旧,保持原汁原味,坚持“一个保持、两个突出、三个不搞、三个配套”的原则,即保持农村传统文化特色;突出人与自然和谐,突出农村田园风光;不推山,不填塘,不砍树;基础设施配套,社区服务配套,房屋设计配套,不搞千村一面、一个版本、一个模式,充分展示各村镇的特色文化与传统文化,科学合理地将古村落(遗址)蕴含的文化密码,转化为展现当地内涵的文化基因,使源远流长的庐陵文化彰显出独特的风格气派。
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集结多重力量推动文化资源优势与经济发展优势互生共进
新闻点击:青原区文陂镇渼陂古村,于南宋年间梁氏始祖开基, 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它以厚重的历史、古典的明清建筑群、璀璨的明清雕刻艺术及可敬可颂的红色文化,受到世人的瞩目,被誉为“庐陵文化第一村”。
“唤醒”历史的沉淀,渼陂没有选择单纯的出让经营权,而是以政府为主导,集结社会力量,实施统一规划、有效管理。采取政府自筹资金,多方努力争取国家历史文化名村项目资金和国家红色旅游重点项目资金,旅游收入反哺,群众积极投工投劳等多种方式解决资金问题,一方面,坚持修旧如旧原则修缮维护,拆除或改建与古村不协调的建筑,并将重点文物列入文物保护单位,请专人进行管理;一方面,整治和完善基础设施,疏通古村28口水塘,清理古村明暗水渠3000余米,修建旅游公厕,完善古村内消防设施30余处等,并完成“三线”(电线、电话线、有线电视线)整改,全力消除古村的火灾隐患,大力宣传防火安全知识,成立专门的义务消防队,确保古村防火安全;另一方面,借助专家学者和当地民间艺术工作者的力量,挖掘整理出当地民俗文化渼陂彩擎等,并借助内容丰富、形式活泼的古村旅游文化节等活动,邀请各行各业人士前来,切身感受古村落文化的魅力,既充分展示古村魅力,宣传古村,又传递了保护意识,做活了旅游产业。
如今的渼陂古村,山环水绕,民风纯朴,古魂依旧。目前,已打造为国家4A级景区,年接待游客65万人次,带动村民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并依托旅游发展农家乐旅游餐饮6户,户均年收入20万元。
新闻解读:古村落(遗址)不仅具有历史价值、美学价值、教育价值、科学价值,还具有一定的商业价值。要将这昨天的灿烂与辉煌,变成今天的财富,先决条件仍然是“保护”二字。
古村落的保护及其旅游的开发不同于其他旅游资源的开发,要改变纯粹依赖市场的做法,坚持政府主导、加强管理的原则。吉安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指导方针,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长远规划、分步实施,点面结合、讲究实效”的工作原则,充分利用多重力量的集结,拓宽资金渠道,使政府、民间、资本三者各就其位,相互映衬。采取“抓住重点,兼顾一般”的原则,在财政安排配套资金基础上,积极争取保护经费,加大对省级以上历史文化名村的维修保护;对于一般古村落,制定相关激励政策,鼓励企业家、社会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参与,动员当地集体、村民、族人筹资捐物,广泛调动民间力量和社会资金参与保护。同时,依托古村有序发展乡村旅游,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反哺乡村文化,繁荣乡村文化,进而增加古村生命力,不断丰富乡村文化的旅游内涵,使古村开发和古村保护互生共进,相得益彰,做到永续传承、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