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冬奥会的冰场之上,花样滑冰运动员们重复着旋转、跳跃的高难度动作。惊艳的是,无论她们旋转多少圈,姿态依然优美,额首依然高昂。
直立旋转、燕式旋转、蹲踞式旋转……
冬奥会的冰场之上,花样滑冰运动员们重复着旋转、跳跃的高难度动作。
惊艳的是,无论她们旋转多少圈,姿态依然优美,额首依然高昂。
咱一般人开车猛地来个漂移,或是去游乐场坐个旋转茶杯,哪怕原地转几圈都走不了直线。
可人家花滑选手不仅动作快,姿势帅,在不断地“爱的魔力转圈圈”后,非但不晕,还能任意摆布身体做出下一个高分动作。
难道说,他们真的是天选之子?天生转圈就不晕吗?
原来,在我们的耳朵里有三个半圆形的管道——半规管。
它们是前庭系统的一部分,可以感知身体的旋转动作。
管道的内部,遍布着细细密密微小绒毛,以及两层胶装液体。
当我们在快速旋转的时候,胶状的液体会带动小绒毛前后移动,而小绒毛的移动就是导致眩晕的“罪魁祸首”。
耳朵把小绒毛的移动方向传递给大脑,当我们停止旋转时,大脑也停止了接收绒毛细胞的移动信息。
但由于惯性,小绒毛无法立即恢复静止状态,此时大脑收到的就是前庭系统绒毛细胞的延误信息——“我还在动~”
可是大脑通过眼睛接收到的实际信息却是——身体已停止运动。
由于信息不对称,眩晕感就产生了。
当然,因为个体差异,每个人的耐受度都不一样。
如果刺激超过了耐受度,就可能会出现运动病症状,比如头晕、恶心、呕吐。
花滑运动员也是一样,想和眩晕抗衡,除了针对前庭系统进行大量练习,根本没有捷径。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花滑运动员会通过一系列的辅助训练让前庭系统受到一系列、长时间的刺激,使反应性逐渐降低,甚至衰减。
当身体已经处于习惯旋转的状态,原本受旋转刺激产生的不适感不断减轻甚至消失,这样就能更轻松地驾驭旋转的晕眩感,及时调整好身体状态。
也许有天赋,但他们同样也是普通人。
只是,他们愿意承受痛苦,勇于克服困难,长期持之以恒,让五星红旗飘扬在赛场,冉冉升起在世界之巅。(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健康泛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