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互联网时代,学习的脚步不仅不能停止,还必须要加快,这样才能了解这个时代并更好地参与进来。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互联网时代,学习的脚步不仅不能停止,还必须要加快,这样才能了解这个时代并更好地参与进来。吸取他人的成功经验可以给我们今后的发展明确方向,提供更好的参考。
2016年12月中旬,电商门户、互联网+智库——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启动了——中国电商行业100位大佬“三农”电商独家系列调研访谈已邀请了京东农村电商、本来生活、农商1号、一亩田、链农、小鸡啄米、大茶网、有种网、食得鲜、冻品在线、双安智农、云之鲜生、鲜摇派等的电商大佬参与访谈,共同分享创业经历,探寻行业前景。以下为13位电商大佬的经典观点解读:
访谈人物一:京东农村电商李贺明
观点一:中国农村地区还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
基本建设投入不足;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结构性矛盾突出;农业服务体系不健全,科技、信息等服务滞后;农产品流通渠道不畅,农业资源优势难以转化为经济优势等问题。
观点二:农业生态化是趋势。
未来农业产业的发展,绝不仅仅是依靠生产、加工、流通、销售四个环节的主体能否完成,一个现代化农业产业的形成,要依托于农业生态的完善;特别是在人才的培育、资金的提供、生产资料渠道、安全追溯体系、品牌建设等诸多领域,要投入更多的资源。
观点三:电商扶贫的最大价值是推动农业转型升级。
电商扶贫不仅是帮助贫困户将农产品卖出去,更重要的是要能够推动贫困地区农业生产转型升级,变一家一户为集约化生产,变人工种植为机械化生产、变无品牌的非标品为有品牌溢价的名优特产,变只有生鲜品为既有生鲜又有高附加值的加工品,变传统农业为现代农业。只用这样,才能保证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老百姓稳定脱贫致富。通过让利贫困地区企业,要求合作企业锁定部分贫困户,通过土地流转、用工招聘,保护价收购,及现金分红等方式,帮助贫困家庭的获得资产性和劳务性收入。
访谈人物二:本来生活CEO喻华峰
观点一:生鲜电商将进入“战国时代”。
生鲜电商紧紧结合了现在的“农业互联网+”,但是生鲜电商的运营和发展都是极度考验专业性和门槛的,相信大浪淘沙,我们将进入到一个“战国时代”去竞争,最后发展也只会剩下为数不多的2-3家。
观点二:生鲜电商存在的最大问题是非标准化运营。
因为农业的管理,存在太多“靠天吃饭”的因素在里面,自然环境对于农作物的影响是十分大的,这个就需要生鲜电商企业对非标准化产品的运营有一套独特的见解和方法。
访谈人物三:农商1号CEO罗文胜
观点一:农村电商发展的关键在于模式创新。
2015年是农村电商的发展元年,2016年是一个分水岭。很多曾在这个行业备受瞩目、得到认可的企业,后来都慢慢的消失了。在农村电商发展中最关键的问题是:模式上的创新相比较传统的销售方式有哪些优势,能否给用户带来更多的价值。
观点二:农村电商是“蓝海”也是“难海”。
相对于农村电商,城市电商已经趋于饱和状态,竞争形势一片红海。而农村电商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看起来还是一片“蓝海”,但也可以理解成“难”海。农村电商发展至今,有知名度的企业不下100家,但2016年是分水岭,那些赶热闹的,只想分得一杯羹的企业都会慢慢退出,最终将只剩下三五家。2015年农村电商的势头还是虚火,但是经过16年的行业洗礼,对行业发展是一件好事。
观点三:打造品牌应为用户带来价值。
互联网企业打造品牌并不如传统企业一样通过广告投入等方式进行,最主要的在于自身模式机制的创新与优化能否持续给市场带来变化,为用户带来价值。只有把模式做好,才能提高影响力和生命力,获取更多的关注。这也是打造品牌的最高境界。其次避免纯烧钱行为。把精力放在公关、广告投入这些方面实际上是一种本末倒置的烧钱行为。
访谈人物四:一亩田创始人邓锦宏
观点一:农村物流存在业务规模和业务形态的匹配问题。
农村的物流基础并非缺乏,而是业务规模和业务形态的匹配问题。从我们自身对合作社的调研看,几乎家家都有自己的货车,经纪人有车也是标配。仓储设施也并非不够,在一些经济型的农产品产区,相反存在季节性闲置和周转率不高产生的闲置。所以这里面存在一个被忽略的问题,那就是B2C业态因为单次业务规模不够,存在农产品上行时的物流难度,而B2B因为客单价高,往往是整车发货,物流还不是核心痛点。对于一些特定的生鲜品类来说,确实存在冷链资源缺乏的问题。
观点二:农村电商行业存在三大问题。
一、涉农用户的互联网应用能力问题。二、农产品如何标准化的问题。包括货品分级、规格、质量保证与价格匹配;只有这样才能适合海量市场、陌生人市场特征强的互联网市场环境下交易。三、组织化供应的问题。只有组织化生产和组织化供应才能有能力、有成本提升生产的技术能力、产品的市场能力,从而面对和应对电商带来的更加海量化、分级化的市场。
观点三:农村电商经营主体的赋能最为关键。
农村电商经营的主体是农民,或者称之为“网农”,当然农民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网络活跃用户群体,因此农村电商经营主体的赋能最为关键。这也是政策扶持,企业发力所着力的。农业部提出力争用3年左右时间,使全国农民手机应用技能得到大幅提升。
访谈人物五:链农网创始人孙俊奇
观点一:B2B不适合B2C的打法。
食材B2B是个万亿市场,在2014年下半年这个行业刚刚兴起的时候,参与者有200多家,这两年陆续退出和被淘汰,因为起初的时候大家对这个行业在商业上的模式本身都不是很理解就进来了。后来发现用B2C的那种打法来做B2B是不行的,B2C可以补贴、可以烧钱等用各种方式来做。而做B2B的时候,客户看中的是价值服务,所以说B2B不适合B2C那种打法,好多团队因为对这个行业的理解不清晰,一旦资金跟不上,就被淘汰了。
观点二:真正打开农村市场有两大难度。
第一点,难度在于行业里好多农村的从业者没有机会接触到外面新的信息,互联网从业经验不够。第二点,核心的地方是这个行业的产品非标准化,以前农业里所有的产品都是地标产品。没有产品品牌,没有标准化,那就意味着复制起来比较困难。
观点三:做生鲜首先要解决产品标准化和品牌问题。
任何一个互联网团队想做生鲜渠道品牌的时候,首先要解决产品标准化和产品品牌的问题,因为平台服务的客户是多样化的。要想给客户提供标准化的服务,那么产品一定要有品牌,要标准化。但是产品的标准化不是平台瞬间就可以达到的,而且那么多的产品不可能全部做到,只能借助行业里面传统的人来做。
访谈人物六:小鸡啄米创始人张春明
观点一:农村电商存在三大问题。
当前农村电商主要存在这3大问题:1、由于竞争导致的商品价格战;2、附加值低;3、利润薄。这需要企业在产品生产过程中注入科技含量,多打造产品文化,多培育粉丝,让自己的产品更有个性和用户体验度。
观点二:传统农业未来存在不确定性。
很多传统农业企业本身就有很大的生存压力和发展压力,对未来发展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对自己多年来固守原来的生产模式和销售渠道没有信心和安全感,所以扎堆进入农村电商领域,造成农村电商发展火爆。
访谈人物七:大茶网创始人刘健
观点一:实践是做好农村电商的关键。
在做农村电商的很多,但据我观察,很多是政策型企业,还有一些是虚火型企业。虽然表面看他们是在做农村电商,实质不是以农村电商为主,他们做市场监测很难,他们在市场监测中生命力很低。我认为,要做好农村电商,首先是要了解农村和农业,必须到田里去。做农村电商没有去过地里田间,我觉得很难做好农村电商。
观点二:用电商知识武装传统农业。
传统农产品实现网络交易,最重要的还是加强农村电商的培训,先将一部分农民有农业企业,用电商知识武装起来;同时,通过原产地的模式和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选择适合电商的农产品,并积极保障消费者的食品安全和消费体验;此外,通过大型的活动,和互联网的推广方式,积极增加流量和粉丝,加强传统农产品的“电商感”。
观点三:解决品牌问题才能促使农业和扶贫向着产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
互联网作为宣传平台,在解决“农业+互联网”的过程中,始终无法代替流通渠道。“互联网+”和“+互联网”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只有全面改造企业供应链,不断完善生产环节,才是对互联网技术手段的最佳利用。以农产品为例,农产品上网,最大的问题在于缺乏公信力。在农业领域,一味增产、假冒伪劣、品种混乱等乱象不少,农产品价格被拉低,产业形象自然受损。
访谈人物八:有种网CEO赵绍辉
观点一:传统农业需要变革。
互联网+农业使得传统农资生产流通、农业种植生产和农产品生产流通企业全面触网,进入跨界融合发展的新阶段,但也面临着不少的困难和问题。农业需要变革,土地、渠道、品种及组织都需要变革。
观点二:线上服务体系与农资电商相结合。
传统的根深蒂固的农资企业线下代理分销模式已经淘汰,线下服务体系未来要与农资电商相结合,单纯的线上电商,只会给农民带来新的问题,无法解决行业发展内在的需求和矛盾,陷入为电商而电商的困境。
观点三:“互联网+”可以有效服务农业产业链。
目前为止,传统农业基本还是靠天吃饭,从种植、养殖到生产端,缺乏精确的市场需求预测,带来很大风险,而“互联网+”可以有效服务农业产业链。三农行业在“互联网+”思维下提供的解决方案、方法和工具,可以让企业与消费者的联系更加精准,逐步实现订单化生产,产销两端信息更加对称,化解了产品积压的风险。不仅能提升效率、降低成本还可扩大份额。
访谈人物九:食得鲜创始人潘文伟
观点一:生鲜发展火爆是“真火”也是“虚火”。
真火是因为生鲜板块的市场真的很大,中国生鲜电商市场发展迅速,平均每年保持80%以上的增长率,但仍然仅占农产品零售总额的比例3.4%而已。虚火是说,这块蛋糕这么大,大家都看得见,但是到底要怎样才能吃到,好像大家都没有特别好的办法。
观点二:生鲜贮存和物流很重要。
从质量和安全出发,生鲜转向电商,网络销售中贮存和物流是非常重要的,如何保证商品在贮存和物流中保鲜保质,除了技术层面上的问题之外,还会涉及到货物流转的问题。
访谈人物十:双安智农董事长皮正新
观点一:生鲜电商有五个发展前景。
生鲜产品作为高频刚需产品,生鲜电商无疑是具有发展潜力的一片蓝海。它具备以下五个发展前景:一、生鲜食品电商毛利润高。二、购买频率以及客单价均高。三、抗风险性大。四、市场空间大。五、拥有地域性。
观点二:生鲜电商行业将进入加速期。
中国农业市场总规模已超10万亿人民币,农业产业链上的每个环节都有千亿甚至万亿的市场空间,国家政策的支持推动,行业内技术、资本、消费观念等利好因素的影响,更多优质企业入局生鲜电商行业催生更多模式,推动电商渗透率增长,生鲜电商行业将进入加速期。当生产信息愈加透明化、公开化,对于生鲜电商的标准要求愈高。
观点三:政策利好的同时仍存在问题。
2016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针对农村电商政策,从产品、物流、跨境多方面支持生鲜电商行业发展:推动农业全产业链改造升级,完善食品安全相关法律规范市场,完善冷链物流行业标准,加强冷链基础设施建设。但也清晰地看到,我国生鲜电商行业发展仍处在初级阶段,产品标准、质量管理、诚信体系、盈利模式、冷链物流等方面仍然存在的问题。
访谈人物十一:云之鲜生CEO唐黄虎
观点一:生鲜电商存在四大问题。
目前,生鲜电商行业面临着以下四个问题:问题一:模式痛点,都有平台和自营之分。问题二:客单价高且购买频率不稳定。问题三“难熬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四:高难度的资源整合。
观点二:供应链是生鲜电商绕不过的坎。
水果生鲜电商是不折不扣的“重”生意,从上游的农业基地直接采购、中游的B2C平台和仓储物流的建设到下游的配送布局,整个供应链是一个非常庞大的体系,不论是B2C、C2C还是O2O商业模式都绕不过供应链这个坎。
观点三:农业互联的发展对于农产品的标准化和品质是件好事。
但农村长期积弱,在各个时代生产和消费都颇为落后。与互联网结合难免会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摆在眼前的就是农民固有的交易与消费方式可能与电商模式不符,还有电商化方式与传统渠道之间的利益冲突,农资产品的独特性引发的技术服务与售后保障是农村电商进一步发展绕不过的障碍,也是决定市场胜负的关键点。
访谈人物十二:冻品在线创始人林志勇
观点一:三农电商主要有三个问题。
一为产销讯息的对称不足;二为冷链仓储配送建设和保障,无论是最初一公里,还是最后一公里都比较薄弱;三为人才不足。无论那些问题,都需要时间去解决,让市场灵活解决,有问题就有商机,就会有人去做,只是政府要出台更多扶持政策,营造好的土壤。
观点二:传统三农企业拥抱互联网是好事也是挑战。
传统三农企业拥抱互联网,整体来讲是好事,三农企业拥有更多的经验沉淀,也拥有更多的农业人才,会比纯互联网团队更接地气的落地。但也有挑战,三农企业触网,不仅仅是简单的当成一种渠道,更多的是思路的改变,以及团队是否创业心态去做好转型,而不是船大难调头。观点三:同质化竞争严重。对厂家来说,传统流通方式的销售出现一些瓶颈,销量滞胀,厂能过剩;厂家想做柔性供应链,苦于没有数据支撑,都是盲目生产,同质化低价竞争严重。
访谈人物十三:鲜摇派创始人姜军
观点一:生鲜电商关键在于颠覆。
品控、物流、仓储、流量、SKU、损耗等一系列问题,是困住了不少B2C生鲜平台的大问题。想要实现突破,关键在于颠覆,颠覆其他生鲜电商首先把供应链当做重点的做法,颠覆电商企业一贯的拓客营销方式。
观点二:供应链是生鲜电商的“伪命题”。
对生鲜来说,供应链不存在问题,或者说是一个伪命题。对于普通电商而言,自建供应链或能够优化配送时间,但若生鲜电商也用这套做法,换回的或许是更长的供应链周期和损耗,而众所周知,做生鲜电商,降低损耗对盈利至关重要。
观点三:“用户”和“成本”是传统生鲜两大痛点。
只烧钱,没进账,仅靠大资本硬砸,这样的商业链,谁还能比它更脆弱?这就是生鲜行业最大的痛点。另外,传统生鲜电商盈利难点还在于用户黏性和物流成本。一般生鲜电商平均每单物流成本要在15-18元左右,对于毛利水平本身就偏低的生鲜领域,一个客单价100元的订单,扣除物流成本,几乎对于企业没有毛利空间可言。
免责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并不反映任何第一枪网意见及观点,亦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第一枪网概不负责,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问题请联系media@d17.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