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瑞典皇家科学院2011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新闻发布会现场 CFP图片
在宏观经济政策动因和效果研究领域成就显著
瑞典皇家科学院10月10日揭晓了2011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两位均为68岁的美国经济学家——纽约大学的托马斯·萨金特(Thomas Sargent)和普林斯顿大学的克里斯托弗·西姆斯(Christopher Sims)“因其对宏观经济政策动因和效果的深入研究”而在众多角逐者中脱颖而出,共享殊荣。
瑞典皇家科学院诺奖评委会称,萨金特和西姆斯的获奖原因是“宏观经济领域的因果关联”,他们分别于上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独立提出的理论解释了暂时性加息和减税措施是怎样影响经济增长和通胀水平的。“今天,他们所获得的成果已成为实际宏观分析操作过程中的关键分析工具”。
评委会总结道:“萨金特的学术成就从根本上让我们理解了系统性政策调整的可能效果;而西姆斯的研究成就则专注于中期观测效果在经济体系内部的传播情态。”
对于自己获奖的研究成果,西姆斯认为央行应用最广泛的是“试图找到货币政策的效用”。他指出,他的理论的主要贡献在于提供一种弄清利率与通胀水平关系的方法。
中国学者王福重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作为理性预期学派权威人物,萨金特早已有资格赢得诺奖,这就象“诺贝尔文学奖终于颁给了列夫·托尔斯泰”。萨金特的理论研究更关注宏观政策在瞬息万变的现实经济世界、在市场和民众对经济有所预期的心态及调整下的动态效果,因此更加具有实际应用意义。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世界经济研究室副研究员张茉楠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则指出,与保罗·克鲁格曼在2008年、戴蒙德等三人在去年的获奖相似,萨金特与西姆斯能够在今年荣膺诺奖,一定程度上是因其研究领域与现实世界经济领域的广泛关切有紧密联系。“发达经济体正为其宏观经济政策无法达到预期效果,反而使自身陷入多重矛盾之中的窘境而苦恼”。
不过她强调,这并不意味着萨金特和西姆斯的理论能成为令发达经济体迅速摆脱政策困境的“灵丹妙药”,“但确实能为那些此前只注重短期效果的宏观政策制定者鸣响警钟”。
这是进入21世纪以来第六次出现由两人分享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情况。根据评奖规则,诺贝尔经济学奖可以颁发给单个人,也可以最多由三人分享,其主要目的是表彰获奖者在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新的经济分析方法等领域所作的贡献。
自1999年的“欧元之父”罗伯特·蒙代尔以来,每届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中都有美国经济学家的身影。截至今年,这一现象已延续13年之久。
西姆斯(左)1942年10月21日生于美国首都华盛顿,1968年从哈佛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现任普林斯顿大学经济与银行专业教授。他以“矢量自回归”模型为依据,研究出分析经济状况如何受短期经济政策变化等因素影响的方法。例如,运用这种方法检验中央银行加息所产生的影响,可以发现在加息后,通胀率通常需1年至2年才下降。
萨金特(右)1943年7月19日生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帕萨迪纳,1968年从哈佛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现任纽约大学经济贸易专业教授。他研究出如何利用“结构性宏观经济计量学”分析经济政策的持久影响,这种方法可应用于政府或企业随经济走势变化调整自身预期和政策。